百家姓

百家姓查询 特殊百家姓

部首:刂

五行:金

读音: cì

结构:左右结构

笔画:8

部外笔画:6

笔顺:横、竖、横折钩、竖、撇、点、竖、竖钩

笔顺演示
刺

百家姓排名

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
最新17912018年2014年
2013年2007年2006年
1995年1987年1982年
明朝元朝宋朝
北宋

内容来源于:hao86.com

起源

刺姓主要源自:姬姓。

刺姓刺姓起源一

源于姬姓,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司刺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司刺,是西周初期所设置的官职,主要职责就是考察社会现状,掌管类如今监察局、检察院之官员,但比其范围为广,即不仅督察各级官员,而且还监查民众。在典籍《周礼·秋官》中记载:“司刺掌三刺,一讯群吏,二讯群臣,三讯万民。刺,讯决也。”

在司刺、三刺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之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刺氏,正确的姓氏读音作cì(ㄘˋ)。

刺姓刺姓起源二

源于职业,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刑吏之刺吏,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。刺吏,是五大刑吏之一,亦称黥吏,专职负责在罪犯的额头或面颊上以针刀、烙具等进行黥面,即刻上犯人名字与罪名,然后以墨进行浸晕,使其永不褪色,令罪犯受到终生羞辱。黥刑,只中国古代的重五刑之一,属于非常残酷的刑法,它使受刑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遭受双重打击。黥刑一直沿用至宋朝末期。

在刺吏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之职业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刺氏,正确的姓氏读音作qì(ㄑㄧˋ)。

刺姓刺姓起源三

源于官位,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刺史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刺史,亦称州牧,是州一级行政建制中的最高行政长官。在典籍《韵会》中记载:“汉武帝初置刺史,掌奉诏察州。成帝更名牧,哀帝复为刺史。”其实一直到东汉末期,皆有称州牧者,如徐州牧、荆州牧等等。至唐朝时期,州牧官称复为刺史,为地方官吏职权最高者。

在刺史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之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刺氏、牧氏,该支刺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cì(ㄘˋ)。

刺姓刺姓起源四

源于职业,出自古代窥探职业侦刺,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。

侦刺,亦称刺人、侦伺、刺探、侦探,多为雇主的心腹亲信,为雇主打探指定的消息,有时,侦刺还兼做刺客。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古老的职业,专门为金钱利益而操业,或专门为某一政治集团服务。在史籍《前汉书·燕王旦传》中记载:“燕王旦遣幸臣之长安问礼仪,阴刺侯朝廷事。”

在侦刺的后裔子孙或门生弟子中,有以其职业为姓氏者,称刺氏、探氏、侦氏,正确的姓氏读音作qì(ㄑㄧˋ)。

刺姓刺姓起源五

源于职业,出自古代漕运职业刺工,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。刺工,就是撑船、划船之人,多位漕运世家。在史籍《史记·陈平世家》中记载:“……平乃刺船而去。”即说陈平撑着船远去了。

在刺人的后裔子孙或弟子中,即有以其职业为姓氏者,称刺氏,正确的姓氏读音作cì(ㄘˋ)。

刺姓刺姓起源六

源于神话,相传逐鹿之战蚩尤战败,炎黄二帝收纳九黎部族,部分族人以蚩为姓,缅怀蚩尤,后逐渐演化为刺姓。

在九黎部族的后裔子孙或弟子中,有以蚩尤之名为姓氏者,称刺氏,正确的姓氏读音作cì(ㄘˋ)。

注:

“刺”氏非“剌”氏,要注意严格区分二者不同的姓氏用字。在古代,“刺”亦可读作là(ㄌㄚˋ),与“剌”字读音相同,但那是指人喋喋不休地讲话的样子,不是姓氏读音。

刺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,但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,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千五百九十七位,人口数量稀少,多以京兆、彭城为郡望。

京兆:亦称京兆郡、京兆尹,实际上“京兆”不是一个郡,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,“尹”为其太守。例如:西汉太初元年(丁丑,公元前104年)改右内史置京兆尹,为三辅之一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。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(庚子,公元220年)改京兆尹为京兆郡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、西安市以东、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。曹魏黄初二年(辛丑,公元221年)封皇子礼为秦公,以京兆郡为秦国,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。魏明帝青龙三年(乙卯,公元235年)封皇子洵为秦王,改京兆国为秦国。齐王(曹芳)正始五年(甲子,公元244年)改为京兆郡,今西安,下属五县,除周至、户县外,均在辖区内。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,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。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、前秦和后秦、西魏、北周相继建都长安(后秦称常安)均在此设置京兆郡(或称京兆尹)。隋、唐两朝均都长安,另建新城。隋朝时期称大兴城。唐高宗永徽四年(癸丑,公元653年)改名长安城,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,以雍州为京兆府,置京兆尹。以上称京兆者,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。隋、唐两朝均设京兆尹(郡、府)或雍州,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、大兴(唐改为万年)等二十余县。唐朝以后,长安城不复为都,发展受到一定影响,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。金、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(路)此“京兆”与建都之地无关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、西安市以东、渭河以南、华阴以西一带地区。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,府尹为京兆尹,符合金朝以前“京兆”之意。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“京兆”之称。要特别注意的是:“京兆”并非仅指陕西长安地区,凡历朝历代由中央政府直辖的都城周边地区,皆可称为“京兆”。

彭城郡: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。汉宣帝地节元年(壬子,公元前69年)以楚国改置彭城郡,治所在彭城县(今江苏徐州)西汉朝黄龙元年(壬申,公元前49年)复名楚国,东汉朝章和二年(戊子,公元88年)又改为彭城国。南朝宋永初二年(辛酉,公元421年)复为彭城郡。隋开皇时期(公元581~600年)废郡,隋朝大业三年(丁卯,公元607年)复置。唐朝武德四年(辛巳,公元621年)又改为徐州,唐朝天宝元年(壬午,公元742年)名彭城郡。唐朝乾元元年(戊戌,公元758年)复为徐州。历史上的彭城郡,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、江苏省徐州市、铜山县、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,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。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。

京兆堂:以望立堂,亦称常安堂。

彭城堂:以望立堂,亦称徐州堂。

一、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山西多此姓——太原、阳泉、长治、临汾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,初见于《姓苑》。

二、

刺姓分布:山西介休有此姓。

刺姓起源:见《姓苑》。或为刺门氏所改。

刺姓名人:

刺正甫,唐时人,著《嘉苏水利志》五卷。

三、

刺姓起源:汉时燕刺王之后有刺氏。亦见《新编千家姓》。或系剌字之讹。

郡望

京兆:亦称京兆郡、京兆尹,实际上“京兆”不是一个郡,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,“尹”为其太守。例如:西汉太初元年(丁丑,公元前104年)改右内史置京兆尹,为三辅之一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。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(庚子,公元220年)改京兆尹为京兆郡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、西安市以东、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。曹魏黄初二年(辛丑,公元221年)封皇子礼为秦公,以京兆郡为秦国,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。魏明帝青龙三年(乙卯,公元235年)封皇子洵为秦王,改京兆国为秦国。齐王(曹芳)正始五年(甲子,公元244年)改为京兆郡,今西安,下属五县,除周至、户县外,均在辖区内。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,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。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、前秦和后秦、西魏、北周相继建都长安(后秦称常安)均在此设置京兆郡(或称京兆尹)。隋、唐两朝均都长安,另建新城。隋朝时期称大兴城。唐高宗永徽四年(癸丑,公元653年)改名长安城,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,以雍州为京兆府,置京兆尹。以上称京兆者,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。隋、唐两朝均设京兆尹(郡、府)或雍州,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、大兴(唐改为万年)等二十余县。唐朝以后,长安城不复为都,发展受到一定影响,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。金、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(路)此“京兆”与建都之地无关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、西安市以东、渭河以南、华阴以西一带地区。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,府尹为京兆尹,符合金朝以前“京兆”之意。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“京兆”之称。要特别注意的是:“京兆”并非仅指陕西长安地区,凡历朝历代由中央政府直辖的都城周边地区,皆可称为“京兆”。

彭城郡: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。汉宣帝地节元年(壬子,公元前69年)以楚国改置彭城郡,治所在彭城县(今江苏徐州)西汉朝黄龙元年(壬申,公元前49年)复名楚国,东汉朝章和二年(戊子,公元88年)又改为彭城国。南朝宋永初二年(辛酉,公元421年)复为彭城郡。隋开皇时期(公元581~600年)废郡,隋朝大业三年(丁卯,公元607年)复置。唐朝武德四年(辛巳,公元621年)又改为徐州,唐朝天宝元年(壬午,公元742年)名彭城郡。唐朝乾元元年(戊戌,公元758年)复为徐州。历史上的彭城郡,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、江苏省徐州市、铜山县、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,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。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。

京兆堂:以望立堂,亦称常安堂。

彭城堂:以望立堂,亦称徐州堂。

一、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山西多此姓——太原、阳泉、长治、临汾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,初见于《姓苑》。

二、

刺姓分布:山西介休有此姓。

刺姓起源:见《姓苑》。或为刺门氏所改。

刺姓名人:

刺正甫,唐时人,著《嘉苏水利志》五卷。

三、

刺姓起源:汉时燕刺王之后有刺氏。亦见《新编千家姓》。或系剌字之讹。

姓氏源流

一、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山西多此姓——太原、阳泉、长治、临汾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,初见于《姓苑》。

二、

刺姓分布:山西介休有此姓。

刺姓起源:见《姓苑》。或为刺门氏所改。

刺姓名人:

刺正甫,唐时人,著《嘉苏水利志》五卷。

三、

刺姓起源:汉时燕刺王之后有刺氏。亦见《新编千家姓》。或系剌字之讹。

堂号

京兆堂:以望立堂,亦称常安堂。

彭城堂:以望立堂,亦称徐州堂。

一、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山西多此姓——太原、阳泉、长治、临汾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,初见于《姓苑》。

二、

刺姓分布:山西介休有此姓。

刺姓起源:见《姓苑》。或为刺门氏所改。

刺姓名人:

刺正甫,唐时人,著《嘉苏水利志》五卷。

三、

刺姓起源:汉时燕刺王之后有刺氏。亦见《新编千家姓》。或系剌字之讹。

其他姓氏

刺字的同拼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