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家姓

百家姓查询 特殊百家姓

部首:氵

五行:水

读音: wāng

结构:左右结构

笔画:7

部外笔画:4

笔顺:点、点、提、横、横、竖、横

笔顺演示
汪

百家姓排名

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
最新582018年582014年58
2013年602007年582006年56
1995年501987年571982年75
明朝28元朝21宋朝32
北宋104

内容来源于:hao86.com

起源

汪姓主要源自:姬姓。

汪姓起源一

出自夏王朝时期古诸侯汪罔之后裔,属于以国名为氏。汪罔,古国名,被后世讹为汪芒国,国君防风氏。据史籍《通志·氏族略》、《古今姓氏书辨证》及《国语·鲁语下》等记载:夏、商王朝时期有一古汪罔国,国君名防风氏。后来防风氏被大禹所杀,国人迁居湖州的深山里,称汪罔氏。汪罔国后为楚国灭之,国人避之于安徽歙县,改称汪氏。防风氏,是远古夏王朝前期古防风国的创始人,又名汪罔氏,是天下汪姓的始祖。据典籍《广韵·唐》中记载:“汪,姓。汪罔氏之胤。”按典籍《说文解字》中的注释:“胤,子孙相承续也。”在典籍《国语·鲁语》中记载:“客曰:‘防风氏何守也?’仲尼曰:‘汪芒氏之君也,守封,禺之山者也,为漆姓,在虞、夏、商为汪芒氏,于周为长狄,今为大人。’”这在史籍《左氏春秋传》中也记载:宋武公子司空之世,长狄伐宋国,班在宋地长邱打败长狄,俘获长翟缘斯。鲁桓公姬允(姬轨)十六年(公元前696年)长狄伐齐国,王子成父俘斩长翟侨如和其弟荣如,将荣如斩首,并将其头埋在周之北门即济北谷城。卫国人又捕获其季弟简如。鲁文公姬兴十一年(公元前616年),长狄由侵齐伐鲁,鲁国在东郡濮阳的成地战败长狄,富父终甥杀长翟侨如,埋其首于鲁子驹之门,至鲁宣公姬馁十五年(公元前594年)荣如死时已有一百零三年,而其兄焚如尚存,至焚如长翟氏为长狄氏,此后长狄败亡,并无子孙存活于鲁国。孔子说:“在周为长翟,今为大人。”可见,防风氏、汪芒氏、汪罔氏之名,经多次更改,至孔子时已无“汪芒氏”,只有汪氏。

防风神话的被发现,是中国新石器时期四大神话之一,具有划时代的意义,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汪姓起源二

源于突厥族,出自唐朝时期 西突厥 汪古部,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。汪古部,为唐朝时期西域沙陀突厥的一个部落,在唐朝灭西突厥后,该部大部分归附唐王朝,以部名文化上汉化改姓氏,称汪氏。 汪古部(onggud)或译作雍古、王孤、翁古、 瓮古、旺古、汪骨、汪古惕等,汪古族部为北朝、唐代等时期蒙古高原及以北以西的大部族,为突厥、回鹘、沙陀 等中亚、北亚、西亚 部族组成,后来改汉字姓名,汪姓少部分北迁,进入辽东地区生息繁衍。到了金国时期,辽东汪古部遗民融合于女真族,以故故落名称为氏,称汪古氏,金初在北边守长城抵抗蒙古,为回鹘、沙陀等组成,后来或留或徙至南方,分为多支。 至明朝末期,汪古氏已经多改称为洪衮氏,亦称洪果氏。据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满洲八旗姓》记载:满族洪衮氏,满语拼音为Honggon Hala,汉义“槐”,世居萨哈尔察(今吉林敦化)、吉林乌拉(今吉林永吉)等地,成为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。 841年(唐会昌元年),回鹘为 东北亚的 黠戛斯 所破,其中一部分南走,定居于阴山地区。故其祖源与突厥和回鹘等有关。唐末,此部同中亚、西亚的突厥族沙陀部 李克用率领的沙陀部关系密切,可能与部分沙陀突厥人融合,他们自称为"沙陀雁门节度"(即李克用)的后裔。后臣属于辽。辽朝授其首领官号详稳(大部族官),驻在阴山北的黑水(今内蒙古达茂旗艾不盖河)地。辽亡后归附金朝,为金朝诸部驻军之一。汪古的基本成份由操突厥语的各部人组成,容貌和嫠面的习俗同蒙古人有明显差别,故辽、金时称他们为白鞑靼。十二世纪末,净州以北的边墙建成,汪古部主摄叔、阿刺兀思剔吉忽里兄弟相继为金朝守边,称北平王。《辽史》、《金史》、《元史》以及《李朝实录》等书中,都记载有不少女真姓,多为多音节的姓,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后,受到汉文化的影响,开始将女真语姓改为汉字姓,这其中就有将古里申氏、汪古氏等改为汉”族汪姓的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载:元时翁观,即汪古,亦作黄掴、雍古部人以汪为氏。元代汪世显家族就是汪古部落之汪姓。 清朝中叶以后,汪古氏、洪衮氏、洪果氏等,多改汉姓为汪氏、淮氏。

汪姓起源三

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君主成公姬黑肱次子姬汪后裔,属于以国名为氏。汪芒国,取自姬姓鲁国汪氏二世祖汪挺次子汪芒之名,这在除改姓汪氏外的所有汪氏宗谱中都能得到印证,后讹为夏、商时期的汪罔国名。汪芒国与汪罔国毫无瓜葛。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,封叔叔周公旦于鲁国。后因周武王早逝,即位的周成王姬诵年幼,才十二岁,因此周公旦需要留在都城辅佐周成王护朝,他便派长子姬伯禽出任鲁国国君。鲁国传十三代十五君至鲁成公姬黑肱,生长子姬午后为鲁襄公,而次子因出生时两掌有纹,“左王右水”,因而取名为姬汪,是为公子汪,因名封爵为汪侯,食采颖川,世称“颖川侯”。这在史籍《姓氏考略》、《姓氏寻源》及《汪氏缘起考》等中皆有记载。公子汪生子为公孙挺(姬挺),公孙挺生姬诵,姬诵(姬满)被封于平阳(今山东邹城平阳寺镇,非山西临汾),汪氏家族的郡望“平阳”即缘于此。依周礼中“三代公孙以后,诸侯不得祖天子,百姓不得祖诸侯”的制度规定,因此从姬诵开始,以祖父之名别称为汪氏,称汪诵,后代世为汪氏。晋朝时期,淮安侯汪旭在其所撰的《上谱表》中称:“祖居颖,初陈郡阳夏县西乡靖仁里,始祖为成公黑肱次子汪侯,食邑颍川。”汪旭所指的”颍川“,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。太康县地处豫东平原,历史悠久,境内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距今已有六千余年的历史。秦朝初期,秦始皇在该地置阳夏县,故太康又有“阳夏”之称。由于夏王太康曾在此筑城居住,故而隋朝开皇七年(公元587年),隋文帝杨坚改称其为太康县,并一直沿袭到今天。阳夏县,西汉时期属淮阳郡,东汉时期属陈郡,故曰“陈郡阳夏县”。晋朝时期,太康之地志陈属梁,并隶属于颍川郡。

汪姓起源四

源于姬姓,出自翁氏所分,属于长者赐姓为氏。

据史籍《元和姓纂》和《六桂堂丛刊》等记载,宋朝初期,福建莆田有一翁氏人家,其六子皆中进士,史称“六桂联芳”,六子分金分银分家分氏各自立派,自力更生去发展。 其中,第六子原叫翁处休,被翁老赐姓为汪氏,遂成汪氏一族,世代相传至今。翁姓避乱改姓是汪姓的又一源流。翁姓也是姬姓的一个分支,据《元和姓纂》和《六桂堂丛刊》等记载,西周初年,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(今浙江 定海县东),其后以邑名“翁”为姓。唐德宗时期,翁氏有一个支脉何公入福建 莆田,卜居莆阳兴福里(今莆田市北高竹庄),为入莆始祖。传入第五世,生下翁乾度。翁乾度在闽国 年间(936年)官 拜郎中,娶妻陈氏,生六子,分姓洪、江、翁、方、龚、汪六姓,其六子皆中进士,史称“六桂联芳”。长子 处厚,字伯起,宋太祖建隆元年进士,官至礼部尚书员外郎;次子处恭,字伯虔,宋太宗雍熙二年进士,官拜泉州法曹;三子处易,字伯简,宋太祖建隆元年与长兄 同榜进士,官至剑南少尉;四子处朴,字伯惇,宋太祖开宝六年进士,官都曹长判官;五子处廉,字伯约,宋太祖开宝六年与四兄同榜进士,官至大理司直、监察御 史;六子处休,字伯容,宋雍熙二年与二兄同榜进士,官拜朝散郎,韶州通判。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,地位非常显贵,历史上有"六桂联芳"之誉。

汪姓起源五

源于地名,出自古代汪水,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。汪,古河流名称,亦称潢水。在史籍《水经注》中记载:“潢水一名汪水,与洈水合,至沛入泗。”汪水,不是今辽宁省境内的西拉木伦河,而是中原地区民间自古就俗称的“小黄河”,源出今湖北省的麻城五脑山,东流经河南境内,最后汇入淮河。西拉木伦河在古代亦被称为“潢水”,但没有“汪水”之名。

在汪水流域的住民,很早就以河流名称命氏,称汪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
汪姓起源六

源于汪野国,出自秦、汉时期西北地区汪野国,属于以国名为氏。在史籍《山海经·海外西经》中,记载有“汪野”地名。据学者汪松寿考证,古汪野国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祁连山脉的玉门、阳关一带,“汉朝以前未通中国”,是古代西羌民族的世居之地,其境在秦、汉时期初成为大月氏、乌孙国和匈奴之地。

汉武帝刘彻汉元狩二年(公元前121年),大将军霍去病率汉军西征,灭匈奴,始置玉门县,隶属于酒泉郡,西羌民族一时纷纷归附大汉帝国,有以古国名汉化为姓氏者,称汪氏,逐渐融合于汉族,世代相传至今。

汪姓起源七

源于蒙古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据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蒙古八旗姓》记载:

⑴.蒙古族旺扎布氏,亦称王扎普氏、旺扎布氏,世居科尔沁(今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草原)。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,满语为Wangjabu Hala。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汪氏。

⑵.蒙古族旺扎尔氏,世居察哈尔(今河北张家口一带,包括河北、内蒙乌兰察布盟、锡林郭勒盟一部、山西部分地区)。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,满语为Wangjar Hala。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即为汪氏。

⑶.蒙古族旺古尔沁氏,世居中卫(今辽宁沈阳)。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,满语为Wanggurcin Hala。清朝中叶以所冠汉姓为汪氏、王氏等。

汪姓起源八

源于满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据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满洲八旗姓》、《吉林通志》记载:

⑴.满族瓦勒佳氏,亦称汪拉佳氏,满语为Walgiya Hala,祖先原为汉族,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,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,世居长白山地区,后多冠汉姓为汪氏。

⑵.满族完颜氏,源出唐朝末期女真“通用三十姓”,金太祖完颜·阿骨打建国后,成为金国国姓,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。明朝时期称为王甲部,以部为氏,满语为Wanggiya Hala,世居完颜(今吉林通化)、讷图(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流域)、喀拉沁(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)、英额(今辽宁清原)、佛阿拉(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)、新京(今辽宁新宾永陵镇)等地,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,所冠汉姓为汪氏、王氏、鄢氏、张氏、完氏、颜氏、赵氏、顾氏、瀛氏、魁氏等。此外,蒙古氏、锡伯族也有完颜氏,乃金人加入元籍者,同源同祖。

⑶.满族汪佳氏,亦称王佳氏,源出黑龙江女真虎尔哈部,满语为Wanggiya Hala,祖先为汉族,东汉末年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,后逐渐演化为黑龙江女真,世居讷图(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流域)、王佳(今辽宁辽阳)等地,后多冠汉姓为汪氏、王氏。 其他少数民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
土族汪姓 :明洪武四年(1371年),南木哥率部归附明朝,因功授指挥佥事。南木哥子叫汪失去加,取汪失去加之首字为姓,称汪土司。由此,其后裔及所部民众以汪为姓。瑶族汪姓:古代明朝宦官汪直就是瑶族人。另外,在土家族、回族、锡伯族、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中亦有文化上汉化后改汉字姓汪姓。

汪姓起源九

汪华:唐初歙州歙县东乡登源人(今属安徽绩溪县汪村),少年时以勇侠闻名,隋末据有宣、杭、睦、婺饶五州,建号“吴王”。唐朝武德年间(公元618~625年)降唐,被授予歙州刺史,总管歙、宣、杭、睦、饶、婺六州军事,封越国公(从一品、食邑三千户),其族繁衍昌盛,人丁兴旺,子孙分布于皖浙赣许多地方。到了宋代,尤其称盛于黟(今安徽黟县)、歙(今安徽歙县)和江西婺源。宋朝的邓世名说:“今黟、歙之人,十姓九汪,皆华后也”。

宋元之际,越国公汪华裔孙已播衍到福建和广东潮州府程乡县境内(今广东大埔)。到了明朝时期,汪华裔孙汪惟良从大埔迁徙到揭阳县九斗埔(今广东揭西京溪园美德村),成为汪氏开基祖。五百多年来裔孙秉承越国家风,艰辛创业,耕读兼顾,人才辈出。后来的美德村人全姓汪,占潮汕汪姓人口八成,同时又是潮汕汪氏发源地,裔孙分播河婆、普宁云落及陆丰、五华等地。

当代汪姓的人口已近430万,列在全国第五十六位,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.34%。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汪姓人口由62万增到456万,增长了7倍多,汪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。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汪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^形的态势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、湖北两省,大约占汪姓总人口的42%。其次分布于浙江、四川、江苏、江西、云南、湖南,这六省又集中了29%的汪姓人口。安徽为汪姓第一大省,约占汪姓总人口的30%。全国形成以安徽为中心沿长江向四周逐步递减的汪姓分布特征。在600年期间,汪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,主要由东南部向中原、华北的回迁十分强劲,尤其突出的是向西部四川的迁移。汪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:皖浙苏沪、湖北大部、河南东南、湘赣闽北部、川渝、贵州大部、云南东部、广西西端、陕西南端和西段、甘肃南部、黑龙江东部,汪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.39%以上,中心地区达到1.5%以上,上述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.8%,居住了大约65%的汪姓人群。在湘赣闽南部、粤琼台、广西大部、贵州东南、云南大部、青海东部、陕甘中部、宁夏、豫鲁大部、辽吉、黑龙江大部、内蒙古西部和东部、新疆西北,汪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.13%--0.39%之间,其覆盖面积约占国上面积的40%,居住了大约31.2%的汪姓人群。

平阳郡

吴兴郡

新安郡

六桂郡

平阳堂:以望立堂。

六桂堂:以望立堂。

婺源堂:以望立堂。

新安堂:以望立堂。

吴兴堂:以望立堂。

越国堂:唐朝汪华封越国公,以望立堂。

忠勤堂:明朝汪广泽封为忠勤伯,以望立堂。

一、wāng
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平邑,山西之太原,内蒙古之乌海,江西之金溪,广东之新会,广西之田林,云南之泸水、河口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蒙、土、壮、苗、水、侗、土家、傈僳、东乡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郑樵注云:“汪芒氏之后。”

2、《姓氏考略》注云:“鲁成公支子食采于汪,因以为氏。”此则以邑为氏,系出姬姓。

3、为女真族完颜氏所改。金代女真之完颜氏乃皇家,或改汉姓为“王”,或谐王音而为汪、翁。

4、蒙古族亦有汪姓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元·有故改氏》载:“元翁观部人以汪为氏。”盖取“翁观”之首音谐以音近之“汪”字而得。

5、土族之汪姓,出自汪失加。《中国人的姓名·土族》有载:南木哥于洪武四年(公元1371年)率部归明,授指挥佥事,其子汪失加,因称其为汪土司,其后遂以汪为姓。

6、傈僳族之汪姓,则出自“汪扒”——汉意为鱼氏族。因以为姓。或取“汪扒”之首音,谐以汉字汪、王而为单姓。春秋时鲁有汪踦;汉代有汪父和,会稽令;五代吴越有汪台符,歙人;南宋有汪元量,钱塘人;清代有汪士慎。

二、

汪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38%,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。尤以安徽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44%。其次为湖北、四川、江苏、湖南、浙江等省,上述6省汪姓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72%。

汪姓起源:

1、系自漆姓。相传为古诸侯汪芒氏之后。汪芒,古国名,防风氏之后,在虞夏商时为汪芒氏,至周为长狄,故城在今山东历城北。

2、系自姬姓。春秋时鲁成公之庶子,食采于汪,因以为氏。

3、系自嬴姓。秦国之支庶之后,见《姓考》。古汪侯国。在临晋(秦置临晋县,故治在今陕西大荔),后因以为氏,见《国名记》。

4、金时女真人姓古里申氏、汪古氏等,汉姓均为汪。元时翁观(即汪古,亦作黄掴、雍古)部人以汪为氏。

5、清满洲人姓,世居沈阳。又,清满洲八旗姓瓜尔佳氏、完颜氏等均有改姓汪者。今满族姓。

6、清高丽人姓,世居得州。

7、清青海西宁南木哥土司为汪氏。今土族姓。

8、清时云南丽江府中甸厅土千总汪曲批,系藏族。

9、清时湖广永顺土司为汪姓,得姓于明朝。

10、清时云南元江土千户为汪姓。

11、回、蒙古、土家、锡伯、东乡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汪姓名人:

汪踦,春秋时鲁人。

郡望:平阳、新安。

三、

汪姓起源:汉置汪陶县(故城在今山西山阴东),居者或以为氏。汪陶县在雁门,音枉,见《希姓录》。

历史名人

汪姓古代名人

汪广洋明朝,字朝宗,汉族,江苏高邮人,元末进士。明初著名诗人。官至左丞相、右丞相、谏官、参政,明朝洪武时期官员。

汪踦春秋,哀公十一年齐国伐鲁,汪踦挺身保卫国家而战死。

汪华唐朝(587—649),号英发,徽州绩溪瀛州汪村绩溪人,唐朝时期因功封越国公

汪藻南宋(1079-1154年),公元1079~1154年),字彦章,饶州德兴人,著名南宋文学家。

汪伯彦宋朝(1071—1141),字廷俊;祁门城里人。著名宋朝大臣、宰相。

汪伦唐朝,唐代有泾县人,大诗人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,他热情招侍,李白因赋《赠汪伦》。

汪应辰宋朝(1118—1176),初名洋,字圣锡;信州玉山人。著名宋朝大臣、诗人、散文家。

汪元量宋末(1241~1317年后),字大有,号水云;宋末钱塘人,著名南宋诗人。

汪中清朝(1744—1794),字容甫;江都人。著名清朝学者、骈文学家。

汪文升清朝,长洲人。著名清朝诗人、书法家。

汪士慎(1689—1759),字近人,号巢林,别号溪东外史、晚春老人;扬州八怪之一。

汪由敦清朝(1692—1758),字师茗,号谨堂,晚又号松泉居士;著名清朝军机大臣,以办理公文敏捷干练而著称,也善于书法。

汪中清朝(1744—1794),哲学家、文学家、史学家,早年因曾经助书商贩书,所以遍读经史百家和天文历算,所作《哀盐船文》被杭世骏所叹赏,从此文名大显。

汪大渊元朝,江西南昌人。著名元朝航海家。

汪延讷明朝,著名明朝戏曲作家。

汪应辰元末清初,元末清初有散曲家汪元亨。

汪昂清朝(1615—1695),字仞庵,安徽休宁西门人。著名清朝医学家。

汪道昆明代,文学家

汪琬明末清初,散文家

汪仁寿清代,篆刻名家

汪端光清代,文人

汪姓近代名人

汪大燮清朝(1860—1929),原名尧俞,字伯唐,一字伯棠;钱塘人。著名清朝大臣。

汪敬煦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。

汪汉国揭阳九斗埔人。著名全国劳模。1951年在潮汕组织第一个农业互助组,任组长。

汪多志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。

汪国祯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,台湾省“国防部”督察部督考官。

汪启疆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,台湾省三军大学海军指挥学院院长。

汪兴度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,台湾省中山研究院副院长。

汪士铎(1814—1889),字梅村;江苏江宁人。著名清朝历史地理学家。

汪鸣鑾清末,总理各国事务大臣,著名的藏书家,碑帖名家

汪精卫清末民初,革命家,同盟会及国民党重要领导人,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

汪笑侬中国近代京剧演员、剧作家,戏剧改良的代表人物之一

郡望

平阳郡

吴兴郡

新安郡

六桂郡

平阳堂:以望立堂。

六桂堂:以望立堂。

婺源堂:以望立堂。

新安堂:以望立堂。

吴兴堂:以望立堂。

越国堂:唐朝汪华封越国公,以望立堂。

忠勤堂:明朝汪广泽封为忠勤伯,以望立堂。

一、wāng
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平邑,山西之太原,内蒙古之乌海,江西之金溪,广东之新会,广西之田林,云南之泸水、河口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蒙、土、壮、苗、水、侗、土家、傈僳、东乡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郑樵注云:“汪芒氏之后。”

2、《姓氏考略》注云:“鲁成公支子食采于汪,因以为氏。”此则以邑为氏,系出姬姓。

3、为女真族完颜氏所改。金代女真之完颜氏乃皇家,或改汉姓为“王”,或谐王音而为汪、翁。

4、蒙古族亦有汪姓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元·有故改氏》载:“元翁观部人以汪为氏。”盖取“翁观”之首音谐以音近之“汪”字而得。

5、土族之汪姓,出自汪失加。《中国人的姓名·土族》有载:南木哥于洪武四年(公元1371年)率部归明,授指挥佥事,其子汪失加,因称其为汪土司,其后遂以汪为姓。

6、傈僳族之汪姓,则出自“汪扒”——汉意为鱼氏族。因以为姓。或取“汪扒”之首音,谐以汉字汪、王而为单姓。春秋时鲁有汪踦;汉代有汪父和,会稽令;五代吴越有汪台符,歙人;南宋有汪元量,钱塘人;清代有汪士慎。

二、

汪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38%,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。尤以安徽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44%。其次为湖北、四川、江苏、湖南、浙江等省,上述6省汪姓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72%。

汪姓起源:

1、系自漆姓。相传为古诸侯汪芒氏之后。汪芒,古国名,防风氏之后,在虞夏商时为汪芒氏,至周为长狄,故城在今山东历城北。

2、系自姬姓。春秋时鲁成公之庶子,食采于汪,因以为氏。

3、系自嬴姓。秦国之支庶之后,见《姓考》。古汪侯国。在临晋(秦置临晋县,故治在今陕西大荔),后因以为氏,见《国名记》。

4、金时女真人姓古里申氏、汪古氏等,汉姓均为汪。元时翁观(即汪古,亦作黄掴、雍古)部人以汪为氏。

5、清满洲人姓,世居沈阳。又,清满洲八旗姓瓜尔佳氏、完颜氏等均有改姓汪者。今满族姓。

6、清高丽人姓,世居得州。

7、清青海西宁南木哥土司为汪氏。今土族姓。

8、清时云南丽江府中甸厅土千总汪曲批,系藏族。

9、清时湖广永顺土司为汪姓,得姓于明朝。

10、清时云南元江土千户为汪姓。

11、回、蒙古、土家、锡伯、东乡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汪姓名人:

汪踦,春秋时鲁人。

郡望:平阳、新安。

三、

汪姓起源:汉置汪陶县(故城在今山西山阴东),居者或以为氏。汪陶县在雁门,音枉,见《希姓录》。

姓氏源流

一、wāng
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平邑,山西之太原,内蒙古之乌海,江西之金溪,广东之新会,广西之田林,云南之泸水、河口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蒙、土、壮、苗、水、侗、土家、傈僳、东乡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郑樵注云:“汪芒氏之后。”

2、《姓氏考略》注云:“鲁成公支子食采于汪,因以为氏。”此则以邑为氏,系出姬姓。

3、为女真族完颜氏所改。金代女真之完颜氏乃皇家,或改汉姓为“王”,或谐王音而为汪、翁。

4、蒙古族亦有汪姓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元·有故改氏》载:“元翁观部人以汪为氏。”盖取“翁观”之首音谐以音近之“汪”字而得。

5、土族之汪姓,出自汪失加。《中国人的姓名·土族》有载:南木哥于洪武四年(公元1371年)率部归明,授指挥佥事,其子汪失加,因称其为汪土司,其后遂以汪为姓。

6、傈僳族之汪姓,则出自“汪扒”——汉意为鱼氏族。因以为姓。或取“汪扒”之首音,谐以汉字汪、王而为单姓。春秋时鲁有汪踦;汉代有汪父和,会稽令;五代吴越有汪台符,歙人;南宋有汪元量,钱塘人;清代有汪士慎。

二、

汪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38%,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。尤以安徽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44%。其次为湖北、四川、江苏、湖南、浙江等省,上述6省汪姓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72%。

汪姓起源:

1、系自漆姓。相传为古诸侯汪芒氏之后。汪芒,古国名,防风氏之后,在虞夏商时为汪芒氏,至周为长狄,故城在今山东历城北。

2、系自姬姓。春秋时鲁成公之庶子,食采于汪,因以为氏。

3、系自嬴姓。秦国之支庶之后,见《姓考》。古汪侯国。在临晋(秦置临晋县,故治在今陕西大荔),后因以为氏,见《国名记》。

4、金时女真人姓古里申氏、汪古氏等,汉姓均为汪。元时翁观(即汪古,亦作黄掴、雍古)部人以汪为氏。

5、清满洲人姓,世居沈阳。又,清满洲八旗姓瓜尔佳氏、完颜氏等均有改姓汪者。今满族姓。

6、清高丽人姓,世居得州。

7、清青海西宁南木哥土司为汪氏。今土族姓。

8、清时云南丽江府中甸厅土千总汪曲批,系藏族。

9、清时湖广永顺土司为汪姓,得姓于明朝。

10、清时云南元江土千户为汪姓。

11、回、蒙古、土家、锡伯、东乡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汪姓名人:

汪踦,春秋时鲁人。

郡望:平阳、新安。

三、

汪姓起源:汉置汪陶县(故城在今山西山阴东),居者或以为氏。汪陶县在雁门,音枉,见《希姓录》。

堂号

平阳堂:以望立堂。

六桂堂:以望立堂。

婺源堂:以望立堂。

新安堂:以望立堂。

吴兴堂:以望立堂。

越国堂:唐朝汪华封越国公,以望立堂。

忠勤堂:明朝汪广泽封为忠勤伯,以望立堂。

一、wāng
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平邑,山西之太原,内蒙古之乌海,江西之金溪,广东之新会,广西之田林,云南之泸水、河口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蒙、土、壮、苗、水、侗、土家、傈僳、东乡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郑樵注云:“汪芒氏之后。”

2、《姓氏考略》注云:“鲁成公支子食采于汪,因以为氏。”此则以邑为氏,系出姬姓。

3、为女真族完颜氏所改。金代女真之完颜氏乃皇家,或改汉姓为“王”,或谐王音而为汪、翁。

4、蒙古族亦有汪姓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元·有故改氏》载:“元翁观部人以汪为氏。”盖取“翁观”之首音谐以音近之“汪”字而得。

5、土族之汪姓,出自汪失加。《中国人的姓名·土族》有载:南木哥于洪武四年(公元1371年)率部归明,授指挥佥事,其子汪失加,因称其为汪土司,其后遂以汪为姓。

6、傈僳族之汪姓,则出自“汪扒”——汉意为鱼氏族。因以为姓。或取“汪扒”之首音,谐以汉字汪、王而为单姓。春秋时鲁有汪踦;汉代有汪父和,会稽令;五代吴越有汪台符,歙人;南宋有汪元量,钱塘人;清代有汪士慎。

二、

汪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38%,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。尤以安徽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44%。其次为湖北、四川、江苏、湖南、浙江等省,上述6省汪姓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72%。

汪姓起源:

1、系自漆姓。相传为古诸侯汪芒氏之后。汪芒,古国名,防风氏之后,在虞夏商时为汪芒氏,至周为长狄,故城在今山东历城北。

2、系自姬姓。春秋时鲁成公之庶子,食采于汪,因以为氏。

3、系自嬴姓。秦国之支庶之后,见《姓考》。古汪侯国。在临晋(秦置临晋县,故治在今陕西大荔),后因以为氏,见《国名记》。

4、金时女真人姓古里申氏、汪古氏等,汉姓均为汪。元时翁观(即汪古,亦作黄掴、雍古)部人以汪为氏。

5、清满洲人姓,世居沈阳。又,清满洲八旗姓瓜尔佳氏、完颜氏等均有改姓汪者。今满族姓。

6、清高丽人姓,世居得州。

7、清青海西宁南木哥土司为汪氏。今土族姓。

8、清时云南丽江府中甸厅土千总汪曲批,系藏族。

9、清时湖广永顺土司为汪姓,得姓于明朝。

10、清时云南元江土千户为汪姓。

11、回、蒙古、土家、锡伯、东乡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汪姓名人:

汪踦,春秋时鲁人。

郡望:平阳、新安。

三、

汪姓起源:汉置汪陶县(故城在今山西山阴东),居者或以为氏。汪陶县在雁门,音枉,见《希姓录》。

其他姓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