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家姓

百家姓查询 特殊百家姓

部首:士

五行:金

读音: hú

结构:上下结构

繁体字:壺

笔画:10

部外笔画:7

笔顺:横、竖、横、点、横撇/横钩、竖、竖、点、撇、横

笔顺演示
壶

百家姓排名

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
最新26532018年2014年
2013年2007年2006年
1995年1987年1982年
明朝元朝宋朝
北宋

内容来源于:hao86.com

起源

壶姓壶姓起源一

源于官称,出自西周初期宫廷掌管时间的官员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据史籍《周礼·夏官·挈壶氏》记载:“凡军事,县壶以序聚柝;凡丧,县壶以代哭者。皆以水火守之,分以日夜。”这段记载读起来比较生涩,但东汉著名学者郑玄对此有精彩的注释:“郑司农云:‘县壶以为漏,以序聚柝,以次更聚击柝备守也。’玄谓:击柝,两木相敲,行夜时也。代亦更也。:未大敛,代哭。以水守壶者,为沃漏也。以火守壶者,夜则视刻数也。分以日夜者,异昼夜漏也。漏之箭,昼夜共百刻,冬夏之间,有长有短。太史立成法,有四十八箭。”

通过郑玄的注释,今人不仅可以了解古代官家报时用击柝,计时用漏壶,而且还可以知道漏壶有四十八箭,昼夜共百刻,日夜加水沃漏,夜以火守以视刻数,完整记录了古代漏壶的原貌,而且能够了解掌管时间、职守漏壶的官员叫作“挈壶”,并为世传承袭,其后裔以官职称谓为姓氏,称挈壶氏,后省文简化为壶氏。

壶姓壶姓起源二

源于地名,出自战国时期晋地壶口关,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。壶口关,在今山西省黎城县东阳关,商、周时期为黎候国地,境内的壶口瀑布是黄河流域的一大奇观,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。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宜川县与山西省吉县交界处,黄河流至壶口时,宽约四百米的河床突然收缩到四十来米,河水奔腾倾泻而下,犹如从一巨型壶口倾倒出,真有“黄河之水一壶收”的奇景,因此被当地居人称为“壶口”。

东汉建安九年(公元204年)农历10月,袁绍的外甥、并州刺使高干投降曹操,汉建安十年(公元205年)秋,高干听说曹操发兵辽西去征讨乌桓,认为有机可乘,就在并州背叛曹操,捉拿了上党太守,拒守壶关口。曹操在汉建安十一年(公元206年)自河内天井关北度太行山进兵壶口关征讨高干,写了一篇《苦寒行》说:“北上太行山,艰哉何巍巍。羊肠坂诘屈,车轮为之摧。”刻画出了壶口关的险峻。

公元前827~前782年的周宣王姬静(一作姬靖)在建平遥古城时,在桥山壶口开始设立关隘,以屏障西戎(猃狁),壶口关因以为名。汉朝初期高祖刘邦始建壶关县。居于壶口关的居住民以地名为姓氏,称壶氏。

第四套人民币50元币面上,就印着壮丽的壶口瀑布景致。由于黄河水的侵蚀作用,壶口瀑布每年都会向上游移动一段距离,据笔者推算,该版50元钱币上的这个场景,在2393年后将会永远地消失在咆哮的黄河水中。因此,该版50元人民币极具“后收藏价值”,即为子孙后代收藏。

缙云郡:亦称松阳郡、松阳县。东汉建安四年(公元199年)分章安县地置松阳县,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西南部一带。隋朝开皇九年(公元589年)析松阳东乡地置括苍县。唐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改置松州。唐武德八年废州复县;同年,省遂昌县入松阳县。唐景元二年(公元711年)遂昌从松阳析出。唐乾元二年(公元759年)析南乡地置龙泉县,至此,县域基本稳定。唐朝贞元年间,县治由古市迁今址。五代后梁开平四年(公元910年)易名长松县;后晋天福四年(公元939年)改称白龙县。宋朝咸平二年(公元999年)复名松阳县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于1958年11月撤松阳县并入遂昌县,1982年1月复置松阳县。

壶关县:壶关县因以壶口为关而名。商、周时期为黎候国地,汉朝时期始建县称壶关县。壶关县虽老,但北魏以前多不在今县境内。壶关县地处太行山之巅,山岭巍峨连绵,地势险要,尤以东部桥上、鹅屋一带为著。这里陡山恶石,绝壁千丈,唯有一路通往河南,实有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 开”之势,历为军事战略要地。全县地势由中部分别向西北、东南倾斜,山势东部陡峻,西北缓和,海拔一般在千米以上,普遍植差,水土流失比较严重,向有“干壶”之称。风景独特的紫团山位于壶关县东南树掌镇一带,苍翠蓊郁,景点众多。西南有真泽宫,始建于唐昭宗乾宁元年,现存望河楼、当尖楼、钟鼓楼、子孙殿、后宫殿等一百多间,整个建筑结构严谨,做工精细,殿堂气势宏伟。壶关县生产的陶器——缸,因其形正、质光、并有抗腐蚀性能而驰名,历史悠久,被誉为“壶缸”,是贮藏、酿造之佳品。

缙云堂:以望立堂,亦称松阳堂。

壶关堂:以望立堂。

一、(壺)hú

罕见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其注云:“(春秋)晋大夫邑也,因以为氏。其地,今潞州黎城东壶口关是也。”(按:在今山西长治东南。)

二、(壺)

壶姓起源:

1、春秋时晋大夫食采于壶邑(故城在今山西长治东南壶口关),因以为氏。

2、壶丘氏之后有壶氏,见《姓源》。

壶姓名人:

壶叔,春秋时晋文公时大夫。

郡望:黎城。

郡望

缙云郡:亦称松阳郡、松阳县。东汉建安四年(公元199年)分章安县地置松阳县,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西南部一带。隋朝开皇九年(公元589年)析松阳东乡地置括苍县。唐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改置松州。唐武德八年废州复县;同年,省遂昌县入松阳县。唐景元二年(公元711年)遂昌从松阳析出。唐乾元二年(公元759年)析南乡地置龙泉县,至此,县域基本稳定。唐朝贞元年间,县治由古市迁今址。五代后梁开平四年(公元910年)易名长松县;后晋天福四年(公元939年)改称白龙县。宋朝咸平二年(公元999年)复名松阳县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于1958年11月撤松阳县并入遂昌县,1982年1月复置松阳县。

壶关县:壶关县因以壶口为关而名。商、周时期为黎候国地,汉朝时期始建县称壶关县。壶关县虽老,但北魏以前多不在今县境内。壶关县地处太行山之巅,山岭巍峨连绵,地势险要,尤以东部桥上、鹅屋一带为著。这里陡山恶石,绝壁千丈,唯有一路通往河南,实有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 开”之势,历为军事战略要地。全县地势由中部分别向西北、东南倾斜,山势东部陡峻,西北缓和,海拔一般在千米以上,普遍植差,水土流失比较严重,向有“干壶”之称。风景独特的紫团山位于壶关县东南树掌镇一带,苍翠蓊郁,景点众多。西南有真泽宫,始建于唐昭宗乾宁元年,现存望河楼、当尖楼、钟鼓楼、子孙殿、后宫殿等一百多间,整个建筑结构严谨,做工精细,殿堂气势宏伟。壶关县生产的陶器——缸,因其形正、质光、并有抗腐蚀性能而驰名,历史悠久,被誉为“壶缸”,是贮藏、酿造之佳品。

缙云堂:以望立堂,亦称松阳堂。

壶关堂:以望立堂。

一、(壺)hú

罕见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其注云:“(春秋)晋大夫邑也,因以为氏。其地,今潞州黎城东壶口关是也。”(按:在今山西长治东南。)

二、(壺)

壶姓起源:

1、春秋时晋大夫食采于壶邑(故城在今山西长治东南壶口关),因以为氏。

2、壶丘氏之后有壶氏,见《姓源》。

壶姓名人:

壶叔,春秋时晋文公时大夫。

郡望:黎城。

姓氏源流

一、(壺)

罕见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其注云:“(春秋)晋大夫邑也,因以为氏。其地,今潞州黎城东壶口关是也。”(按:在今山西长治东南。)

二、(壺)

壶姓起源:

1、春秋时晋大夫食采于壶邑(故城在今山西长治东南壶口关),因以为氏。

2、壶丘氏之后有壶氏,见《姓源》。

壶姓名人:

壶叔,春秋时晋文公时大夫。

郡望:黎城。

堂号

缙云堂:以望立堂,亦称松阳堂。

壶关堂:以望立堂。

一、(壺)hú

罕见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其注云:“(春秋)晋大夫邑也,因以为氏。其地,今潞州黎城东壶口关是也。”(按:在今山西长治东南。)

二、(壺)

壶姓起源:

1、春秋时晋大夫食采于壶邑(故城在今山西长治东南壶口关),因以为氏。

2、壶丘氏之后有壶氏,见《姓源》。

壶姓名人:

壶叔,春秋时晋文公时大夫。

郡望:黎城。

其他姓氏

壶字的同部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