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家姓

百家姓查询 特殊百家姓

部首:衤

五行:水

读音: bǔ

结构:左右结构

繁体字:補

笔画:7

部外笔画:2

笔顺:点、横撇/横钩、竖、撇、点、竖、点

笔顺演示
补

百家姓排名

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
最新7952018年2014年
2013年2007年2006年
1995年4631987年1982年270
明朝元朝宋朝
北宋

内容来源于:hao86.com

起源

补姓起源一

据史籍《通志·氏族略》记载:“补,姓氏。”在典籍《正字通》中也记载:“唐中常侍补眞。”最早的补氏,相传是出自远古炎帝执政时期的补国,故址在今河南省的郑州市下辖的荥阳市汜水镇,而补国最早的古名叫“补遂”,为炎帝神农氏领导的部落联盟成员。还在远古炎帝与黄帝两个部落联盟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之时,补遂虽然属于炎帝集团,却支持黄帝部落联盟,因而曾经被炎帝神农氏给予惩罚性讨伐。

在西汉末期大学者刘向编纂的典籍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中,记载了大纵横家苏秦与秦王之间关于战争作用的讨论:秦惠文王嬴驷曰:“寡人闻之,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,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,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,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。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,愿以异日。”韩国人苏秦曰:“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。昔者神农伐补遂,黄帝伐涿鹿而擒蚩尤,尧伐欢兜,舜伐三苗,禹伐共工,汤伐有夏,文王伐崇,武王伐纣,齐桓任战而伯天下。由此观之,恶有不战者乎?古者使车毂击驰,言语相结,天下为一;约从连横,兵革不藏;文士并饬,诸侯乱惑;万端俱起,不可胜理;科条既备,民多伪态;书策稠浊,百姓不足;上下相愁,民无所聊;明言章理,兵甲愈起;辩言伟服,战攻不息⒇;繁称文辞,天下不治;舌弊耳聋,不见成功;行义约信,天下不亲。于是,乃废文任武,厚养死士,缀甲厉兵,效胜于战场。夫徒处而致利,安坐而广地,虽古五帝、三王、五伯,明主贤君,常欲坐而致之,其势不能,故以战续之。宽则两军相攻,迫则杖戟相橦,然后可建大功。是故兵胜于外,义强于内;威立于上,民服于下。今欲并天下,凌万乘,诎敌国,制海内,子元元,臣诸侯,非兵不可!今之嗣主,忽于至道,皆惛于教,乱于治,迷于言,或于语,沈于辩,溺于辞。以此论之,王固不能行也。”其苏秦在这篇精彩的战争论中,首评即“神农伐补遂”。

在补国(补遂)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国名或先祖名字为姓氏者,称补氏,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。

补姓第二个渊源姬姓

源于,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公孙侨的封地,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。春秋时期,郑国拥有“补”之邑地(今河南新郑黄甫坊),即今河南省的,曾一度分封给郑穆公姬子兰的孙子、郑国执政上卿公孙侨(字子产,公元前580~522年)作为食邑。补邑,为郑国君主自己的食邑,从郑桓公开始,拥有八邑,分别是鄢邑、蔽邑、补邑、丹邑、依邑、㽥邑、历邑、莘邑,在典籍《郑语》中注明:“郑君之土也。”诸侯国君自己的食邑,是绝少拿出来赏赐给臣子的,而这位与孔子同时代的公孙侨,在执政后专设四人“智囊团”,厉行内政改革、推行法治,铸刑书于鼎,是为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律。公孙侨执政时间长达五十余年,在执政时期惟德是依,讲求“天道远,人道近”,他主张保留“乡校”、听取“国人”意见,善于因才任使,采用“宽猛相济”的治国方略,因此有“一年而民怨之,三年而民歌之”之誉,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,终于使长期积弱的郑国一时振作强大起来,并得到孔子的赞赏,称之为“仁人”、“惠人”,是当时士大夫们景仰的人物。由于公孙侨有巨勋于国,因而被郑简公姬嘉(公元前565~前530年在位)赐与补邑之赏。不过,到了郑献公姬虿即位执政之后(公元前513~前501年),摈弃了子产的法制政策,因此又收回了补邑。

在公孙侨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受赐食邑名称为姓氏者,称补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
补姓起源三

源于蒙古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蒙古族奴和苏氏,历史渊源很复杂,传说是成吉思汗的堂祖父乞颜·俺巴孩(咸补海罕)之后代,也是最早皈依藏传佛教班禅密宗教的蒙古族部落之一,汉义为“补丁”。

在明朝时期,蒙古族奴和苏氏族人中即有以其汉义为汉化姓氏者,称补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
补姓起源四

源于其他少数民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今苗族、高山族、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,均有补氏族人分布,其来源大多是在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,流改为汉姓补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
补氏是一个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,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,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八百九十八位,以荥阳为郡望。

今河南省的开封市,重庆市的涪陵区、南川县、合川县,湖南省的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,四川省的成都市、遂宁市、安岳县,广东省的阳江市,江苏省常州市,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,福建省的泉州市,广东省的广州市,台湾省等地,均有补氏族人分布。

荥阳郡:古代河南郑州以北的武陟、荥阳一带统称“邲”,而荥阳在远古时期则为传说中补国(补遂)之地,在春秋战国时期为郑国属地。秦朝时期始置郡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、武陟、荥阳一带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。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(壬戌,公元242年)分河南郡置郡,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,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、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,包括今开封市、郑州市在内的八县。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市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。隋、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。

荥阳堂:以望立堂,亦称补国堂。

一、(補)bǔ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分布很广:今山西之太原、运城、大同,甘肃之舟曲,新疆之塔城,湖北之武昌,湖南之芷江,江西之吉安,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皆收载,初见於《姓苑》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清张澍之语云:“出自神农时补遂之后,以国为氏。”望出荥阳。

2、《姓氏词典》据《姓苑》注云:“以邑名为姓氏。补,春秋虢地邑名,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。”

二、(補)

综合:

台湾台北有此姓。源出不详。在台湾有人分“补”与“补”为两个不同之姓。

三、(補)

补姓分布:台湾台中、台北、内蒙古土默特左旗、四川重庆、泸定、梓潼等地均有此姓。

补姓起源:

1、古有补国,炎帝伐补侯是也,后因氏,见《姓考》。邑名,鄢、蔽、补、丹、依、历、莘,君之土也,见《郑语》。当为春秋郑国之地,约在今陕西华县以东地区。又云:出自神农时补遂之后,以国为氏,见张澍《姓氏五书注》。亦见《姓苑》。

2、蒙古族有此姓。

补姓名人:

补郎,汉时人,见《印薮》。

郡望:荥阳。

历史名人

补姓古代名人

补郎汉朝,(生卒年待考),苗族,夜郎马场人(今贵州普定)。著名官吏。

补珍珠唐朝,(生卒年待考),著名中常侍。

补姓近代名人

补晓岚(1856~1950),原名补一,字晓岚(有学者将其名字写成“补小南”,有误),别号老农。清咸丰五年生于四川省遂宁县,阅历丰富,善用姜桂附子,是著名的火神派医家,人称“火神菩萨”。晚年定居重庆,誉满山城。补氏自幼博学好问,多才多艺,“琴棋书画,戏曲舞蹈,武术气功,无所不晓,咸臻精绝”。后因夫人何氏患病误治致死,遂发奋钻研中医,并向来蜀传道的美国医学博士史德文学习西医,史则向补氏学习针灸,二人便互为师友,互教互学。曾先后在四川嘉定(今乐山市)、井研、成都等地挂牌行医。从1919年起,效李时珍之所为,人山采药,研究当地的药材资源,长达四年之久,采集到的药材有300余种。有的如“雪上一枝蒿“等,是《本草》没有记载的,都一一作了记录,对其日后行医用药产生很大影响。,从1923年起游学天下,辗转至越南、香港、广州,后赴天津去哈尔滨,深入俄罗斯境内,居住二年,再返北京人协和医院研究。前后历时5年,接触到很多名师高手,获益匪浅,可谓满载而归。1928年,先生举家来渝,定居山城,在太平门海关巷开设“补一药房,终其余生为重庆民众服务,“所疗者无虑万千人,颇负盛誉,为其一生最光辉的时期。其间治病佳话,老重庆人至今犹津津乐道。

郡望

荥阳郡:古代河南郑州以北的武陟、荥阳一带统称“邲”,而荥阳在远古时期则为传说中补国(补遂)之地,在春秋战国时期为郑国属地。秦朝时期始置郡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、武陟、荥阳一带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。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(壬戌,公元242年)分河南郡置郡,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,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、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,包括今开封市、郑州市在内的八县。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市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。隋、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。

荥阳堂:以望立堂,亦称补国堂。

一、(補)bǔ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分布很广:今山西之太原、运城、大同,甘肃之舟曲,新疆之塔城,湖北之武昌,湖南之芷江,江西之吉安,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皆收载,初见於《姓苑》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清张澍之语云:“出自神农时补遂之后,以国为氏。”望出荥阳。

2、《姓氏词典》据《姓苑》注云:“以邑名为姓氏。补,春秋虢地邑名,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。”

二、(補)

综合:

台湾台北有此姓。源出不详。在台湾有人分“补”与“补”为两个不同之姓。

三、(補)

补姓分布:台湾台中、台北、内蒙古土默特左旗、四川重庆、泸定、梓潼等地均有此姓。

补姓起源:

1、古有补国,炎帝伐补侯是也,后因氏,见《姓考》。邑名,鄢、蔽、补、丹、依、历、莘,君之土也,见《郑语》。当为春秋郑国之地,约在今陕西华县以东地区。又云:出自神农时补遂之后,以国为氏,见张澍《姓氏五书注》。亦见《姓苑》。

2、蒙古族有此姓。

补姓名人:

补郎,汉时人,见《印薮》。

郡望:荥阳。

姓氏源流

一、(補)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分布很广:今山西之太原、运城、大同,甘肃之舟曲,新疆之塔城,湖北之武昌,湖南之芷江,江西之吉安,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皆收载,初见於《姓苑》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清张澍之语云:“出自神农时补遂之后,以国为氏。”望出荥阳。

2、《姓氏词典》据《姓苑》注云:“以邑名为姓氏。补,春秋虢地邑名,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。”

二、(補)

综合:

台湾台北有此姓。源出不详。在台湾有人分“补”与“补”为两个不同之姓。

三、(補)

补姓分布:台湾台中、台北、内蒙古土默特左旗、四川重庆、泸定、梓潼等地均有此姓。

补姓起源:

1、古有补国,炎帝伐补侯是也,后因氏,见《姓考》。邑名,鄢、蔽、补、丹、依、历、莘,君之土也,见《郑语》。当为春秋郑国之地,约在今陕西华县以东地区。又云:出自神农时补遂之后,以国为氏,见张澍《姓氏五书注》。亦见《姓苑》。

2、蒙古族有此姓。

补姓名人:

补郎,汉时人,见《印薮》。

郡望:荥阳。

堂号

荥阳堂:以望立堂,亦称补国堂。

一、(補)bǔ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分布很广:今山西之太原、运城、大同,甘肃之舟曲,新疆之塔城,湖北之武昌,湖南之芷江,江西之吉安,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皆收载,初见於《姓苑》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清张澍之语云:“出自神农时补遂之后,以国为氏。”望出荥阳。

2、《姓氏词典》据《姓苑》注云:“以邑名为姓氏。补,春秋虢地邑名,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。”

二、(補)

综合:

台湾台北有此姓。源出不详。在台湾有人分“补”与“补”为两个不同之姓。

三、(補)

补姓分布:台湾台中、台北、内蒙古土默特左旗、四川重庆、泸定、梓潼等地均有此姓。

补姓起源:

1、古有补国,炎帝伐补侯是也,后因氏,见《姓考》。邑名,鄢、蔽、补、丹、依、历、莘,君之土也,见《郑语》。当为春秋郑国之地,约在今陕西华县以东地区。又云:出自神农时补遂之后,以国为氏,见张澍《姓氏五书注》。亦见《姓苑》。

2、蒙古族有此姓。

补姓名人:

补郎,汉时人,见《印薮》。

郡望:荥阳。

其他姓氏

补字的同部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