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家姓

百家姓查询 特殊百家姓

部首:亻

五行:水

读音: hòu

结构:左右结构

笔画:10

部外笔画:8

笔顺:撇、竖、竖、横折、横、撇、横、横、撇、捺

笔顺演示
候

百家姓排名

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
最新2392018年2014年
2013年2007年2006年345
1995年3621987年1982年260
明朝元朝宋朝
北宋

内容来源于:hao86.com

起源

候姓主要源自:姬姓、姒姓。

候姓起源一

出自姬姓。以爵位为氏。据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所载:中国历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晋国,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国。而侯氏正是出自晋国的公族。春秋时期晋国的公族晋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晋武公所杀,他们的子孙便迁居他国,而且以祖先的爵位为姓,是为侯姓。据《金乡长侯成碑》记载,春秋初期,郑庄公的弟弟叔段因谋反,为郑庄公所伐,先逃到鄢,又逃到共(今河南辉县),故又称共叔段。共叔段死后,郑庄公赐他的儿子共仲姓侯,从而又形成一支侯氏。

候姓起源二

出自姒姓。据《姓氏考略》云:夏后氏的后裔有的被封于侯,子孙以地为氏,称为侯氏。

候姓起源三

为鲜卑族复姓所改。据《魏书·官氏志》所载,南北朝时,

北魏有代北复姓侯奴氏、侯伏氏,进入中原后皆改为汉字单姓“侯”氏。最早的一支是上古时期仓颉的后代,据《汉上谷长史侯相碑》所记载:“侯氏,出自仓颉之后。”仓颉,即苍颉,史书中说他是黄帝的史官,是汉字的创始者。相传他是今河南南乐县人。《周地记》说:“仓颉姓侯冈氏,名颉”。他的后代有一支住在冯翊衙县(今陕西白水县),简称为侯氏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所记,鲜卑族中有一支部落,原为复姓“侯莫陈氏”,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后,由于其后裔逐渐被汉族同化,于是将姓氏省略为单姓,将其改为侯氏。由此可得知,侯姓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姓氏。

候姓起源四

来自叔段。春秋时,郑国的叔段因要谋反的动机被哥哥庄公发觉而讨伐他,他逃到共这个地方,被称做共叔段,他死后,郑庄公赐其子孙共仲为侯氏。据《史记·晋世家》记载,晋国是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,建都于唐(今山西翼城西)。至春秋初期,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,造成分裂局面,历孝侯、鄂侯、哀侯、小子侯,至晋侯缗,于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(即晋武公)杀死,其子孙逃难到其他诸侯国,以祖上原来的爵号“侯”为姓氏,又形成一支侯氏。

候姓起源五

黄帝时史官仓颉的子孙有以侯为氏者。仓颉也称苍颉

,原姓侯冈,名颉,号史皇氏,是传说为黄帝的史官,汉字的创造者,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。如照系出史皇氏,仓帝史皇姬名冈,字颉,后为侯氏的说法。河南密县仓祖的正传后代、孔门弟子郢公、字炎宋,因葬于仓祖坟旁而被追封为侍圣公爵。郢公炎宋列昭字辈共七十六代。当郢祖拜学孔门时,孔子谓之曰:“侯氏世有功德于民乎?盖郢始祖造字以有书契,代结绳正无穷功德也。”侯氏世家有不世功德于民,大都是因为郢祖的先人发明了汉字,以字记录代替了结绳记事。

先秦时期,侯姓活跃于河南、山东、陕晋南部一带。秦汉时期,由于中原战争频繁,侯氏北迁河北、山西,西奔甘肃、宁夏。两晋南北朝时,中原扩增了鲜卑族的侯姓,内蒙古、辽宁地区侯姓随之增加。同时,西北地区的侯姓,越过秦岭进入四川、贵州、湖南、广东,中原和山东的侯姓南下安徽、江苏地区。到唐宋时期,侯姓已经出现在江西、浙江、福建、广西等地。明朝永乐年间侯姓进入了台湾。

宋朝时期,侯姓大约有34万多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.45%,排在第五十位。侯姓第一大省是山西,约占全国侯姓总人口的34%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、河南、湖南、陕西,这四省侯姓大约占侯姓总人口的74%,其次分布于山东、四川,这两省的侯姓又集中了14%。全国形成了北部秦晋豫鲁、南方湘川两个侯姓人口聚集区带。

明朝时期,侯姓大约有26万余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.28%,排在第七十七位。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%,侯姓人口增长为负值,净减少了8万。面对战乱和屠杀,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,侯姓是北方地区姓氏,自然受到了惨重的损失。陕西为侯姓第一大省,约占侯姓总人口的17.6%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、山西、浙江,这三省侯姓大约占侯姓总人口的44%,其次分布于山东、河南、甘肃、江苏、河北,这五省的侯姓又集中了33%。宋元明600余年,侯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,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部迁移。全国重新形成了北部秦晋豫鲁、东南江浙两大块侯姓人口聚集地区。

当代侯姓的人口已达300余万,为全国第七十七位姓氏,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.24%。大约占侯姓总人口的31%,其次分布于辽宁、安徽、湖南、广东、四川、山东、黑龙江,这七省的侯姓又集中了36%。河南居住了侯姓总人口的12%,为侯姓第一大省。全国形成了北部豫冀晋、南部湘粤、东北地区三块高比率侯姓区域。侯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:侯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。在豫晋陕、冀京津、辽吉、宁蒙黑大部、甘肃中部、青海东部、渝黔东部、山东大部、安徽北部、鄂湘大部、粤桂北部、云南南端,侯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.33%以上,有的达到0.8%以上,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5%,居住了大约67.6%的侯姓人群。在蒙黑北端、山东东南、皖苏中部、湖北东南、湖南东部、江西西部、闽粤交界地、广东南部、广西中部、云南中部、渝黔西部、四川、甘宁南部,侯姓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.22%~o.33%之间,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%,居住了大约23.7%的侯姓人群。

上谷郡,战国燕时开始置郡,秦朝时治所在沮阳(今河北怀来东南,保定、易州、宣化一带);

丹徒郡,秦朝时置丹徒县,治所在今江苏省丹徒县。此支为上谷郡分支,其开山始祖为东汉大司徒侯霸的后代;

河南郡,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,治所在雒阳(今河南洛阳市东北)。此支为北魏鲜卑族侯奴氏、古口引氏等后裔形成。

“上谷堂”、“却币堂”、“救赵堂”、“勤慎堂”、“壮悔堂”等。

“却币堂”、“救赵堂”这两个堂号有共同的来源:战国的时候,秦国要攻打赵国,赵国于是向信陵君求救。信陵君没有兵符,不能指挥军队,于是拿着金币就找到侯赢,侯赢是一位71岁的隐士,职位是魏国大梁看门人,家里很穷却坚决不要信陵君的金币,他给信陵君出了一计,让如姬偷来了兵符。侯赢又介绍了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参与用兵,信陵君得到了晋国的兵马,打败了秦国,救了赵国。

一、hòu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河北之景县、天津之武清、内蒙古之乌海、江西之崇仁、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彝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。其注云:“《周礼》候人氏,子孙因氏焉。”候人,周代官名。《周礼》夏官之属,送迎宾客之官。此当以官为氏。

二、

候姓分布:分布较广,但人数不多。

候姓起源:据《周礼》载,候人系道路迎送宾客之官,为夏官之属,其后以官为氏。

郡望:京兆。

变化:一作��。

郡望

上谷郡,战国燕时开始置郡,秦朝时治所在沮阳(今河北怀来东南,保定、易州、宣化一带);

丹徒郡,秦朝时置丹徒县,治所在今江苏省丹徒县。此支为上谷郡分支,其开山始祖为东汉大司徒侯霸的后代;

河南郡,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,治所在雒阳(今河南洛阳市东北)。此支为北魏鲜卑族侯奴氏、古口引氏等后裔形成。

“上谷堂”、“却币堂”、“救赵堂”、“勤慎堂”、“壮悔堂”等。

“却币堂”、“救赵堂”这两个堂号有共同的来源:战国的时候,秦国要攻打赵国,赵国于是向信陵君求救。信陵君没有兵符,不能指挥军队,于是拿着金币就找到侯赢,侯赢是一位71岁的隐士,职位是魏国大梁看门人,家里很穷却坚决不要信陵君的金币,他给信陵君出了一计,让如姬偷来了兵符。侯赢又介绍了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参与用兵,信陵君得到了晋国的兵马,打败了秦国,救了赵国。

一、hòu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河北之景县、天津之武清、内蒙古之乌海、江西之崇仁、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彝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。其注云:“《周礼》候人氏,子孙因氏焉。”候人,周代官名。《周礼》夏官之属,送迎宾客之官。此当以官为氏。

二、

候姓分布:分布较广,但人数不多。

候姓起源:据《周礼》载,候人系道路迎送宾客之官,为夏官之属,其后以官为氏。

郡望:京兆。

变化:一作��。

姓氏源流

一、hòu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河北之景县、天津之武清、内蒙古之乌海、江西之崇仁、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彝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。其注云:“《周礼》候人氏,子孙因氏焉。”候人,周代官名。《周礼》夏官之属,送迎宾客之官。此当以官为氏。

二、

候姓分布:分布较广,但人数不多。

候姓起源:据《周礼》载,候人系道路迎送宾客之官,为夏官之属,其后以官为氏。

郡望:京兆。

变化:一作��。

堂号

“上谷堂”、“却币堂”、“救赵堂”、“勤慎堂”、“壮悔堂”等。

“却币堂”、“救赵堂”这两个堂号有共同的来源:战国的时候,秦国要攻打赵国,赵国于是向信陵君求救。信陵君没有兵符,不能指挥军队,于是拿着金币就找到侯赢,侯赢是一位71岁的隐士,职位是魏国大梁看门人,家里很穷却坚决不要信陵君的金币,他给信陵君出了一计,让如姬偷来了兵符。侯赢又介绍了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参与用兵,信陵君得到了晋国的兵马,打败了秦国,救了赵国。

一、hòu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河北之景县、天津之武清、内蒙古之乌海、江西之崇仁、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彝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。其注云:“《周礼》候人氏,子孙因氏焉。”候人,周代官名。《周礼》夏官之属,送迎宾客之官。此当以官为氏。

二、

候姓分布:分布较广,但人数不多。

候姓起源:据《周礼》载,候人系道路迎送宾客之官,为夏官之属,其后以官为氏。

郡望:京兆。

变化:一作��。

其他姓氏

候字的同拼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