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家姓

百家姓查询 特殊百家姓

部首:氵

五行:水

读音: hún

结构:左右结构

繁体字:渾

笔画:9

部外笔画:6

笔顺:点、点、提、点、横撇/横钩、横、撇折、横、竖

笔顺演示
浑

百家姓排名

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
最新12792018年2014年
2013年2007年2006年
1995年1987年1982年
明朝元朝宋朝
北宋

内容来源于:hao86.com

起源

浑姓主要源自:姬姓。

浑姓起源一

源于姬姓,出自战国初期郑国大夫浑罕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。战国初期,郑国有大夫浑罕。在史籍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中记有郑国子产实行丘赋(征税),国人纷纷咒骂子产,“子宽以告。子产曰:‘何害?苟利社稷,死生以之。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,故能有济也。民不可逞,度不可改。《诗》曰:礼义不愆,何恤于人言。吾不迁矣。’浑罕曰:‘国氏其先亡乎!君子作法于凉,其敝犹贪。作法于贪,敝将若之何?姬在列者,蔡及曹、滕其先亡乎!逼而无礼。郑先卫亡,逼而无法。政不率法,而制于心。民各有心,何上之有?’”当时,郑国处于晋、楚两个大国之间,两个大国为了争霸,就不断地争夺对郑国的控制权,郑国只得不断地给两国送礼,早已国力衰竭,不得已,子产只得提高赋税,所以,他说他的做法是“利社稷”。浑罕,也就是子宽。子宽告诉子产:“国人都认为丘赋太重了。”可子产不理会,他认为对社稷有利就坚持干。子宽认为:“子产这样加重民众负担的做法,其后代大概要先灭亡的;而郑国如此做法,其国将会比卫国先灭亡。”之后数年,郑国先亡国之事就确实如此发生了。正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吴国季札评论郑声时所说:“其细已甚,民弗堪也,是其先亡乎?”——不以民为重,而以国为先,结果恰恰是失国之始。

浑罕的儿子名宽,他以父名为姓氏,称浑氏,世代相传至今,史称浑氏正宗。

浑姓起源二

源于匈奴族,出自匈奴族分支铁勒族之浑部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按史籍《旧唐书·浑瑊传》、《唐书·回鹘传·浑部》等的记载:隋唐时期,漠北地区栖息有匈奴民族的一分支铁勒族,其中有一个较大的部落称“浑部”,据该部自传为匈奴浑邪王的后裔。铁勒族浑部有记载的世系为浑阿贪支→浑元庆→浑大寿→浑释之→浑瑊……。在史籍《回鹘传》中,浑元庆亦作浑回贵。学者姚薇元考证后指出,浑回贵乃其人原名之音译,一如浑阿贪支,而浑元庆则是汉名,浑大寿、浑释之等亦是;因此,浑回贵与浑元庆实乃一人。在史籍《唐书·浑氏》中记载“浑元庆为浑回贵之子”,实误,以致伪增了一代人。按《唐书》、《文苑英华》、《浑瑊碑》等文献、文物的记载,该支浑氏族人皆为匈奴浑邪王之裔,从此传下浑氏一族。

该支浑氏族人多以浑元庆为得姓始祖。

浑姓起源三

源于鲜卑族,出自鲜卑族吐谷浑部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吐谷浑部,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,为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,涉归分户七百使别部以牧。公元四世纪初,涉归死,其嫡子奕洛环(一作若洛环)继为单于,与吐谷浑不和,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,止于佨罕(今甘肃临夏桴罕山,即大力加山),以此为据点,子孙相承,侵逼氐羌,成为强部,后逐渐扩展,统治了今青海、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、氐部落,建立了准国家政权。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(公元663年),吐谷浑部族被吐蕃王朝所灭,酋首诺曷钵奔至凉州,后率数千帐内附于大唐王朝。唐高宗徙其部众于灵州,置安乐州,以诺曷钵为安乐州刺史,子孙仍世袭青海地号,直至唐贞元期间(公元785~804年)为止。五代时期,吐谷浑族人散处在蔚州(今河北张家口蔚县)等地,一度曾附属于突厥的分支沙陀部李氏,后又属后晋政权的石氏。到了后晋天福初年(公元936年),燕云地区被割属于契丹,吐谷浑族人则入附契丹辽国,后大多融合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。

进入中原后,吐谷浑族人以部族称谓为汉化姓氏,后有汉化改为浑氏者,世代相传至今。

浑姓起源四

源于匈奴族,出自古代匈奴铁勒部酋首浑邪王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西汉武帝刘彻元狩二年(公元121年)秋季,匈奴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,由于数次为汉朝大军所破,部族伤亡数万人,遂迁怒于浑邪王,欲召回浑邪王诛之。浑邪,亦称昆邪,是匈奴的一个分支部落,其首领浑邪王得到消息后,连忙与休屠王等密谋反匈奴降汉,于是派遣使者先至边境。当时,大将李息驻扎在成河上,得到浑邪王之使者的消息侯,连夜驰报朝廷。不久,休屠王又反悔,匈奴浑邪王就干脆杀了休屠王,吞并了休屠王的部众,之后亲率部众四万余人归降汉朝。

匈奴浑邪王入中原后,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部落名称之谐音汉字“浑”为姓氏者,称浑氏,逐渐融入汉族,世代相传至今。

浑氏是一个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,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,在台湾省则没有,以河南为郡望。浑邪王到长安后,被汉武帝封为浑邪王万户,赐为漯阴侯。汉武帝在原居故地设置了武威、酒泉二郡。之后,汉武帝大犒赏功臣将士,当年汉王朝的军费总额高打百余巨万。

据史籍《汉书·汲黯传》记载:“浑邪王来降。贾人与市,坐当死者百余人。黯曰:愚民安知市买长安中物,而文吏竟绳以阑出财物于边关乎?”本书按:无符出入边关者为“阑”,而“绳”,即商人与浑邪降部私相交易者,皆定为走私罪而杀头也。汉武帝为了征伐匈奴,大力饲养战马,当时马之往来食(饲)长安者数万匹,关中地区供给不足,乃调旁近郡县的饲料。汉武帝对降者数万人皆予以厚赏,其衣食仰给县官,县官给不出来,汉武帝就降低自己的膳食费用、缩减宫廷用度以补之。后来,汉武帝还从匈奴的俘虏中发现了休屠王的王子金日磾,并起用之。经过数次对匈奴的大战役,汉王朝得到了匈奴浑邪王、休屠王故地,陆续列置郡县;又用军事手段逼迫匈奴北徙,使漠南地区不再有匈奴王庭。汉元狩二年之后,汉王朝“筑令居以西”,即从令居(今甘肃永登)向西修筑亭障。据《汉书·张骞传》注引臣瓒曰,“令居亭障西迄酒泉为止。”大汉王朝得到河西走廊,列亭障至酒泉,才使汉朝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成为可能。接着,张骞向汉武帝陈述了经营西域的方略,进一步提出招乌孙东归敦煌、祁连故地,并主张与乌孙结和亲以“继匈奴右臂”。在史籍《汉书·张骞传》中记载张骞谓:“既连乌孙,自其西大夏之属,皆可招来而为外臣。天子以为然。”于是,在汉武帝的支持下,有了汉元狩四年(公元前119年)张骞的第二次西域之行。

吐谷浑部族:

吐谷浑,是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。吐谷浑部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,为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,涉归分户七百使别部以牧。公元四世纪初,涉归死,其嫡子奕(一作若)洛环继为单于,与吐谷浑不和,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,止于佨罕(今甘肃临夏桴罕山,即大力加山),以此为据点,子孙相承,侵逼氐羌,成为强部,后逐渐扩展,统治了今青海、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、氐部落,建立国家。吐谷浑死后,长子吐延继位。昂城(今阿坝)羌酋姜聪刺吐延,伤致命,死时嘱咐其子叶延迅速保卫白兰(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兰山)以巩固其统治。叶延在沙州(今青海贵南穆克滩)建立慕克川总部,设置司马、长史等官。以祖父吐谷浑为其族名,从此,吐谷浑由人名转为姓氏和族名。南朝时期称吐谷浑为河南国;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;唐朝后期称之为退浑、吐浑。叶延传子辟奚。辟奚传子视连,通聘于西秦,被封为白兰王。视连传弟视罴,西秦封他为沙州牧、白兰王。视罴传弟乌纥提,曾败于西秦,求保持于南凉。乌纥提传位于视罴之子树洛干,势力复振,率部落数千家奔慕贺川,自称大单于、吐谷浑王。曾败于西秦,被西秦封为平狄将军、赤水都护。自吐谷浑至树洛干,经六世八传,其中多具才略,且留心吸收士人、司马、博士等官,均用儒生。而其时正当十六国割据混乱,吐谷浑部得据甘、青间,实控东至洮河、龙固(今四川松潘),西达赤水、白兰,北界黄河,南至大积石山。北邻南凉,东为西秦。

公元420年左右,树洛干传弟阿才,兼并氐羌数千里,居浇河(今青海贵德),处诸羌中,号为强部。曾登上西倾山,寻找江源,以求至长江下游的通路,派使至健康,通贡于刘宋,被刘宋封为沙州刺史、浇河公。阿才传弟慕瞶,宋封为陇西公、陇西王。慕瞶曾擒获与北魏为敌的赫连定,送至北魏,魏封慕瞶为西秦王,占有金城、陇西等郡。慕瞶传弟慕利延。吐谷浑部族主要从事畜牧,产良马,兼营农业,后居庐帐,后渐有城居。使用汉文。吐谷浑部族与北魏政权及南朝诸政权均有密切交往。这一时期的吐谷浑部族土地广袤,除总部在沙州外,还有四座大城,分别在清水川、赤水、浇河、吐屈真川等地。慕利延传位于树洛干子拾寅,始邑于伏罗川,总部西移。拾寅受南朝宋过封为河南王,又受北魏王朝封为西平王。拾寅传子度易侯。度易侯传子伏连筹。伏连筹传子夸吕,居伏俟城(今青海湖西十五里,即今共和石及亥铁卜加古城),始称可汗。后来隋王朝曾两次征战吐谷浑部族,在吐谷浑部族所居地区设河源、西海、鄯善、且末四郡。隋朝末期,吐谷浑部族渐复故地。夸吕传子世伏,曾娶隋朝光化公主为妻。不久,世伏死,弟伏允立,依照风俗,仍以公主为妻。

唐朝初期,吐谷浑部族累为边患,到唐贞观九年(公元635年),伏允兵败,奔走至鄯善,在唐朝大军的威逼下自杀。从此吐谷浑部族分成东西二部。西部族由伏允子达延芒结波率领,居鄯善,后来降伏于吐蕃族,吐蕃族人称其作“阿柴”或“阿辖”。东部族由伏允长子慕容顺率领,居伏俟城,唐王朝封为西平郡王。不久,慕容顺死,子诺曷钵继位,唐王朝封为河源郡王,号乌地也拔勒豆可汗,唐贞观十四年(公元640年),唐朝以弘化公主妻之,加封青海国王。他的两个儿子又娶唐朝的金城县主和金明县主为妻。吐谷浑部族最盛时有王、公等号及仆射、尚书、将军、郎中等官职。伏俟城中有小城、宫殿,布局受汉地影响较多。王公服式略同于汉族。使用汉文。主要从事畜牧业,马、牛、羊、驼数量很多。有良马号为“青海骢”。所产牲畜曾大量输往内地。喜射猎。以肉酪为粮,兼营农业,农作物有青稞、麦、豆。北界祁连山一带,气候较冷,产蔓菁、青稞。出产铜、铁、丹砂,善作兵器。吐谷浑部族的商队很活跃,远至长江和黄河下游,西至波斯。国无常赋,需要时向富室、商人收税以充国用。刑罚简略,杀人及盗马者处死,其余则征物以赎罪。吐谷浑部族原信奉萨满教,西迁后,逐步信仰佛教。吐蕃族兴起以后,向甘青地区扩张。吐蕃族占据灵州后,吐谷浑部族移居河东,被称作退浑、吐浑。

唐龙朔三年(公元663年),吐谷浑部族被吐蕃所灭,诺曷钵奔凉州,后率数千帐内附唐。唐朝政府徙其部众于灵州,置安乐州,以诺曷钵为安乐州刺史,子孙仍世袭青海地号,直至唐贞元期间(公元785~804年)为止。

五代时期,吐谷浑族人散处蔚州等地,一度曾附属于沙陀李氏,后又属后晋石氏。后晋天福初期(公元936年),燕云地区割属契丹,吐谷浑族人入附契丹,后世多同化于汉族或其他民族。吐蕃族灭吐谷浑后,仍有一部分吐谷浑族人留居故地,附落犹存,达延芒结波与素和贵等仍拥重兵。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族崩溃后,吐谷浑族人居住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,依险屯聚自保。

河南郡: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。西汉高祖二年(丙申,公元前205年)改为河南郡,治所在雒阳(今河南洛阳)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、伊水下游,双洎河、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,下辖二十二县,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、偃师、巩义、荥阳、原阳、中牟、郑州、新郑、新密、临汝、汝阳、伊川、洛阳等县市一带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,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,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。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,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。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,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。元朝时期为河南路,明、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。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,一直延续至今。

河南堂:以望立堂。

一、(渾)hún

现行罕见姓氏。今山西之大同、临汾、晋城、运城,湖南之冷水江等地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注“浑沌”引《路史》云:“浑沌氏,是为浑敦,后有浑氏、沌氏、屯氏。”

2、又引《古今姓氏书辨证》云:“战国郑大夫浑罕之子宽,别为浑氏。”(按:郑樵注:《左传》“郑大夫浑罕。”既为《左传》所载,当在春秋之际。《辨证》所谓“战国郑大夫浑宽”云云,不确。《姓氏词典》既称“源于游姓”,又谓“出自姬姓。”自相矛盾。盖春秋时郑穆公子偃,字子游,其后以王父字为氏,称游氏;游氏之孙浑罕,生子宽,别为浑氏,此当以名为氏,系出姬姓。)(3)郑樵据《魏书·官氏志》注云:“吐谷浑氏改为浑氏。”

4、又据《唐书·世系表》云:“出自匈奴浑邪王,随拓跋氏徙河南,因以为氏。”

5、西夏党项人姓氏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辽·属国之姓》载:“夏武功大夫浑进忠;武节大夫浑光中。”

二、(渾)

浑姓分布:北京、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均有此姓。

浑姓起源:

1、太昊(即伏羲)之良佐浑沌之后有浑氏、沌氏、屯氏。

2、系自姬姓。春秋时郑穆公之子偃,其孙为游氏。游氏之孙罕为郑大夫,其子宽,又别为浑氏。

3、北魏时鲜卑族吐谷浑氏、谷浑氏后均改为浑氏。

4、唐时回纥人有浑氏,系出铁勒部九姓中之浑部。一说,出自汉武帝时匈奴浑邪王(湿阴定侯)之裔,随魏南迁河南,因氏。

5、裕固族姓。亦称克孜勒氏,清末明初始改为浑氏。

6、西夏人姓。

浑姓名人:

浑轩,春秋时晋大夫。浑释之,唐时兰州人,世为本州都督,累迁开府仪同三司,试太常卿,封宁朔郡王。

郡望:河南。

历史名人

浑姓古代名人

浑瑊唐朝(736-800),名将。本名日进。皋兰州(今宁夏青铜峡西南)人。铁勒族浑部。世为唐将。善骑射。十余岁入朔方军,随父释之征战,勇冠诸军,授折冲果毅。唐天宝十二载(753年),率部入碛西,破突厥阿布思,迁中郎将。在唐平安史之乱中,从河北节度使李光弼征战河北,射杀安禄山骁将李立节,迁右骁卫将军。从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收复两京(今西安、洛阳),破安庆绪于新乡(今属河南),擢武锋军使。从副元帅仆固怀恩讨史朝义,大小数十战,功最多,加开府仪同三司,太常卿。仆固怀恩反唐时,率部归郭子仪,为朔方行营兵马使,从子仪抵御吐蕃于邠州(治今陕西彬县)。永泰元年(765年),与讨击使白元光拒吐蕃军10万于奉天(今乾县),率骁骑200冲入吐蕃军中,擒其将,又引兵夜袭其营,经多次激战,斩5000余人。大历二年(767年),从郭子仪讨平华州叛将周智光,攻取同州(治今大荔)。八年,率步骑5000与吐蕃战于宜禄(今长武),初战失利,旋引军趋秦原(今甘肃清水东)截击吐蕃,尽夺其所掠而还。后戍长武城(今陕西长武西北)防秋。十一年,领邠州刺史,击退吐蕃于方渠(今甘肃怀县)、怀安(今华池西北)。十三年,回纥侵太原(今太原西南),任都知兵马使,率诸军自石岭关(今山西阳曲东北)以南布防以拒之,回纥引去。十四年,任单于大都护、东中二受降城、振武、镇北、绥、银、麟、胜等军州节度使。不久,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。建中四年(783年),泾原军士哗变,随唐德宗出奔奉天,任京畿、渭北节度使,领兵数千抗击朱泚数万叛军的围攻。在近月无援、城中粮尽的情况下,激励士卒,浴血奋战,挖地道、烧云桥,随机应敌;身中流矢,犹奋战不退,终保奉天。兴元元年(784年)正月,任行在都知兵马使。二月,李怀光叛变,与朱泚连兵,浑瑊护卫德宗由奉天逃往梁州(治今陕西汉中东)。三月,加检校尚书左仆射、同平章事,兼朔方节度使、行营兵马副元帅。四月,率诸军出斜谷(今眉县西南)向京畿,大破朱泚军于武亭川(今武功西北漆水河),斩万余人,进屯奉天,与屯兵东渭桥的鄜坊、京畿、渭北、商华副元帅李晟东西相应,进逼长安。五月,在李晟克复长安同日,攻取咸阳(今咸阳东北)。以功加侍中,封咸宁郡王。九月,任朔方行营兵马副元帅,与晋、慈、隰行营兵马副元帅马燧等合兵进讨李怀光。贞元元年(785年)四月,败李怀光军于长春宫(今大荔朝邑镇西北)南。八月,平定河中(治今山西永济西南)。因功加检校司空。出镇河中。三年,奉命与吐蕃相尚结赞会盟于平凉(今属甘肃),被吐蕃劫持副使以下60余人,浑瑊只身逃脱,入朝待罪。德宗不究,令还河中。四年,加邠、宁、庆副元帅。十二年,进检校司徒,兼中书令。十五年十二月初二卒。

浑释之唐朝,将领,名将浑瑊的父亲。世代为兰州都督,有将才。后从朔方军,多立战功,官至开府仪同三司,封宁朔郡王。广德(约763-764)时代抵御吐蕃入侵,阵亡于灵武。

郡望

河南郡: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。西汉高祖二年(丙申,公元前205年)改为河南郡,治所在雒阳(今河南洛阳)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、伊水下游,双洎河、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,下辖二十二县,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、偃师、巩义、荥阳、原阳、中牟、郑州、新郑、新密、临汝、汝阳、伊川、洛阳等县市一带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,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,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。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,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。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,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。元朝时期为河南路,明、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。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,一直延续至今。

河南堂:以望立堂。

一、(渾)hún

现行罕见姓氏。今山西之大同、临汾、晋城、运城,湖南之冷水江等地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注“浑沌”引《路史》云:“浑沌氏,是为浑敦,后有浑氏、沌氏、屯氏。”

2、又引《古今姓氏书辨证》云:“战国郑大夫浑罕之子宽,别为浑氏。”(按:郑樵注:《左传》“郑大夫浑罕。”既为《左传》所载,当在春秋之际。《辨证》所谓“战国郑大夫浑宽”云云,不确。《姓氏词典》既称“源于游姓”,又谓“出自姬姓。”自相矛盾。盖春秋时郑穆公子偃,字子游,其后以王父字为氏,称游氏;游氏之孙浑罕,生子宽,别为浑氏,此当以名为氏,系出姬姓。)(3)郑樵据《魏书·官氏志》注云:“吐谷浑氏改为浑氏。”

4、又据《唐书·世系表》云:“出自匈奴浑邪王,随拓跋氏徙河南,因以为氏。”

5、西夏党项人姓氏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辽·属国之姓》载:“夏武功大夫浑进忠;武节大夫浑光中。”

二、(渾)

浑姓分布:北京、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均有此姓。

浑姓起源:

1、太昊(即伏羲)之良佐浑沌之后有浑氏、沌氏、屯氏。

2、系自姬姓。春秋时郑穆公之子偃,其孙为游氏。游氏之孙罕为郑大夫,其子宽,又别为浑氏。

3、北魏时鲜卑族吐谷浑氏、谷浑氏后均改为浑氏。

4、唐时回纥人有浑氏,系出铁勒部九姓中之浑部。一说,出自汉武帝时匈奴浑邪王(湿阴定侯)之裔,随魏南迁河南,因氏。

5、裕固族姓。亦称克孜勒氏,清末明初始改为浑氏。

6、西夏人姓。

浑姓名人:

浑轩,春秋时晋大夫。浑释之,唐时兰州人,世为本州都督,累迁开府仪同三司,试太常卿,封宁朔郡王。

郡望:河南。

姓氏源流

一、(渾)hún

现行罕见姓氏。今山西之大同、临汾、晋城、运城,湖南之冷水江等地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注“浑沌”引《路史》云:“浑沌氏,是为浑敦,后有浑氏、沌氏、屯氏。”

2、又引《古今姓氏书辨证》云:“战国郑大夫浑罕之子宽,别为浑氏。”(按:郑樵注:《左传》“郑大夫浑罕。”既为《左传》所载,当在春秋之际。《辨证》所谓“战国郑大夫浑宽”云云,不确。《姓氏词典》既称“源于游姓”,又谓“出自姬姓。”自相矛盾。盖春秋时郑穆公子偃,字子游,其后以王父字为氏,称游氏;游氏之孙浑罕,生子宽,别为浑氏,此当以名为氏,系出姬姓。)(3)郑樵据《魏书·官氏志》注云:“吐谷浑氏改为浑氏。”

4、又据《唐书·世系表》云:“出自匈奴浑邪王,随拓跋氏徙河南,因以为氏。”

5、西夏党项人姓氏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辽·属国之姓》载:“夏武功大夫浑进忠;武节大夫浑光中。”

二、(渾)

浑姓分布:北京、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均有此姓。

浑姓起源:

1、太昊(即伏羲)之良佐浑沌之后有浑氏、沌氏、屯氏。

2、系自姬姓。春秋时郑穆公之子偃,其孙为游氏。游氏之孙罕为郑大夫,其子宽,又别为浑氏。

3、北魏时鲜卑族吐谷浑氏、谷浑氏后均改为浑氏。

4、唐时回纥人有浑氏,系出铁勒部九姓中之浑部。一说,出自汉武帝时匈奴浑邪王(湿阴定侯)之裔,随魏南迁河南,因氏。

5、裕固族姓。亦称克孜勒氏,清末明初始改为浑氏。

6、西夏人姓。

浑姓名人:

浑轩,春秋时晋大夫。浑释之,唐时兰州人,世为本州都督,累迁开府仪同三司,试太常卿,封宁朔郡王。

郡望:河南。

堂号

河南堂:以望立堂。

一、(渾)hún

现行罕见姓氏。今山西之大同、临汾、晋城、运城,湖南之冷水江等地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《姓氏考略》注“浑沌”引《路史》云:“浑沌氏,是为浑敦,后有浑氏、沌氏、屯氏。”

2、又引《古今姓氏书辨证》云:“战国郑大夫浑罕之子宽,别为浑氏。”(按:郑樵注:《左传》“郑大夫浑罕。”既为《左传》所载,当在春秋之际。《辨证》所谓“战国郑大夫浑宽”云云,不确。《姓氏词典》既称“源于游姓”,又谓“出自姬姓。”自相矛盾。盖春秋时郑穆公子偃,字子游,其后以王父字为氏,称游氏;游氏之孙浑罕,生子宽,别为浑氏,此当以名为氏,系出姬姓。)(3)郑樵据《魏书·官氏志》注云:“吐谷浑氏改为浑氏。”

4、又据《唐书·世系表》云:“出自匈奴浑邪王,随拓跋氏徙河南,因以为氏。”

5、西夏党项人姓氏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辽·属国之姓》载:“夏武功大夫浑进忠;武节大夫浑光中。”

二、(渾)

浑姓分布:北京、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均有此姓。

浑姓起源:

1、太昊(即伏羲)之良佐浑沌之后有浑氏、沌氏、屯氏。

2、系自姬姓。春秋时郑穆公之子偃,其孙为游氏。游氏之孙罕为郑大夫,其子宽,又别为浑氏。

3、北魏时鲜卑族吐谷浑氏、谷浑氏后均改为浑氏。

4、唐时回纥人有浑氏,系出铁勒部九姓中之浑部。一说,出自汉武帝时匈奴浑邪王(湿阴定侯)之裔,随魏南迁河南,因氏。

5、裕固族姓。亦称克孜勒氏,清末明初始改为浑氏。

6、西夏人姓。

浑姓名人:

浑轩,春秋时晋大夫。浑释之,唐时兰州人,世为本州都督,累迁开府仪同三司,试太常卿,封宁朔郡王。

郡望:河南。

其他姓氏

浑字的同拼音